11/28南青成立109/12/05~06霞喀羅國家步道/鎮西堡神木群Line 群組,介紹這個行程的領隊是楊清飛先生,嚮導是陳俊明先生,並告訴山友們若是有什麼想詢問的問題,都可以利用這個群組。
白石派出所附近平坦地面已被兩個團體佔據,搭設帳棚方便參加兩天一夜健行的山友在此過夜。此處有簡易的化妝室男女各一間供山友使用。過夜的山友只有攜帶自幾個人用品即可,主辦單位有請專人揹水上山,並準備炊煮晚餐供山友享用。
13.3K白石吊橋,建於大正十年,跨越薩克亞金溪主流,橋長145公尺、寬90公分,吊橋附近為恢谷地形,兩岸山壁春天櫻花錯落、秋天紅葉績紛,吸引許多遊客専程前來賞景。
薩克亞金溪發源於大霸尖山北稜西側,是淡水河主流大漢溪上游的兩大支流之一,與另一條北稜東們的支流塔克金溪,在秀巒匯流。薩克亞金是泰雅語(磨刀用的)白石之意,其主要成分是的二氣化矽,和水晶的成分是一樣的。
過了白石吊橋後,因地質關係,步道坍崩嚴重,必須先下切再上來,所幸已有木階便道。對於由秀巒養老登山口前來的人來說,這也是造訪美麗的白石吊橋絕景的最后一關考驗。在這裡我們將登山杖收起來,手腳並用的一步一步往上攀爬。
14.5K 武神駐在所遺址
武神駐在所基地153坪,標高1,430公尺,建於大正11年4月,是日式土木造平房,於昭和2年撤廢。
武神駐在所位在布奴加里山西北稜,隔薩克亞金溪與對岸的見返駐在所相望。駐在所坐落道路上方5公尺處,有上下兩層,以長67公尺宽1.2公尺坡道相通。基地及坡道均有完整的邊坡石砌下駁坎。(徐如林,民108)
目前武神駐在所基地的駁坎、坡道仍完好,但已無任何地上建物遺跡,眼拙的我卻看不出所以然。
過了武神駐在所,步道微微上坡,兩旁逐漸出現美麗的楓香樹。可以預期馬鞍駐在所快到了!
霞喀羅國家步道21K處,離步道終點雖然還有一公里,但小蓉的臉色卻愈來愈難看,我也不敢吭聲,只能默默地跟隨在後面。
此處已達霞喀羅國家步道22K處,但離接駁車停車處尚有一小段距離。此時小蓉問我說出口有沒有廁所,我記得我在霞喀羅古道有看到原住民在此設置兩個流動廁所方便大家使用,敬請山友們能夠愛護使用。
嚴格來說,霞喀羅國家步道,是由「霞喀羅警備道路」與「薩克亞金警備道路」兩條日本時代的「理蕃道路」所構成。也就是說,這一條歷史步道,原是貫穿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基納吉群」,與五峰鄉泰雅族「霞喀羅群」兩大族群領域的警備道路。
基納吉群與霞喀羅群,原本就有深厚的血緣與姻親關係,在對抗其他族群方面,也是戰略上的攻守同盟。因此,雖然兩族群領域之間,有高達2,000公尺以上的霞喀羅大山稜脊分隔,部落間仍有山徑作為訪親、行獵、攻守支援之用。
根據人類學家的研究,泰雅族是臺灣現有的原住民各族之中,最早來臺定居的先住民族,也是最晚與外界接觸的原始民族。
臺灣島的開發是由南部開始的,由於泰雅族居住地位於北部深山,在清末以前,與外界幾乎完全隔絕。直到漢人為了伐樟焗腦,進入他們的地域,造成沖突與互相馘首的事件。
泰雅族出草時凶悍的作風,震懾了清朝官方與漢人移民,因為泰雅勇士臉上特有的紋飾,當時的漢人稱之為、「黥面番」、「有黥番」、「王字番」,認為他們是臺灣「生番」中最令人怖懼的種族。
而在這些「黥面番」之中,「石加祿番」(霞喀羅群)與「金孩兒番」(基納吉群),更被視為最凶悍的族群。
漢人腦丁畏懼「黥面番」甚於惡鬼,但為了樟腦優厚的利益,不得不深入他們的地盤,而官方也不得不發動「大斜崁之役」,企圖驅趕這些獰猛的「生番」。
在長達8年的拉鋸戰中,清軍其實只能控制水流東羅社眾,則因缺乏糧食而變得十分衰弱。
日警趁著鎭壓霞喀羅群有成效時,出動一支213人的「警察搜索隊」,並動員隘勇線内的親日泰雅族群,開關了「霞喀羅、薩克亞金警備道路」短短不到50公里,設置了25個駐在所,其中3個更設有砲臺,可見得戒備之森嚴。
「霞喀羅、薩克亞金警備道路」的寬度是1.2公尺以上,沿等高線緩緩升降,為便於運補與砲車行進,完全沒有階梯,最高傾斜度是22.2度,全線共有8座鐵線橋(吊橋)。
主線完工後,日警從大正11年9月起,再繼續開鑿,從警備道路中途點一一田村台駐在所,向南延伸到根本、檜山、高嶺、茂義利(觀霧)、二本松、上島溫泉的警備道,形成一個步道系統,也就是「鹿場連嶺道路」,於大正15年2月完工。
到了昭和初年,日本警方已經能完全控制這個地區,這一條景緻優美的山徑,一時變成熱門的健行道路,靠著這些完善的步道,以及霞喀羅群的31個社眾的協助,昭和2年(1927)8月4日,臺灣山岳會7個會員終於成功登上了大霸尖山。
為了這個特別的時刻,當時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特別派夏喀羅群更因為對抗高壓統治,在軍警結合「敵蕃」的強力,在北坑溪與馬達拉溪寒冷狹小的避居地,輾轉流離了飢餓到煮羊皮雨衣充飢,寧死不屈服的英烈故事。
臺灣的登山史上,霞喀羅古道是「世紀奇峰」一一大是早的攀登路徑;「聖稜線」的連峰縱走,也是倚靠霞喀羅群原仕民擔任捎工及嚮導,才得以順利完成。凡此種種,讓健行者了解步道背后的歷史故事,不僅增加健行的深度與樂趣,對於史蹟地的保護也有正面的意義。
霞喀羅國家步道也是一條史蹟巡禮之路。沿線的警官駐在所遺址,密度是臺灣全島最高的。駐在所的建築方式:以厚達50公分的夯土為牆,外覆雨淋板、内抹石灰,是「鹿場連嶺警備道路系統」獨特的建築。目前雖然大部分都成為廢墟,但是在井上、瀬戶、小林、田村台、楢山(青山)、朝日、石楠、薩克巨金(白石)、馬鞍、粟園等駐在所遺址,還是可以看出昔所的規模。
全長為49.2公里的霞喀羅古道,在南北二端都拓寬思直的現況下,目前步道長度僅騰下22公里。這樣的路程,言健腳的登山隊伍,舉辦一日健行活動;同時,因為步道可以作為登山口,一般民眾也可任選半程的路段,來趟輕松的健行賞景之旅。
近年來,結件到霞喀羅古道,春天賞櫻花、夏天森林浴、秋冬看紅葉,早已是登山健行團體的季節盛事,霞喀羅古道身為第一條國家步道,不愧是一條四季皆宜,適合男女老少的國民步道,更別說二個登山口的秀巒與清泉,都有溫泉,可以讓人滌盡塵埃,放鬆身心呢。
2003年,霞喀羅國家步道首度整修完成時,曾經轟動一時,健行隊伍多到可用摩肩擦踵來形容。可惜2004年夏天,先後有敏督利颱風與艾莉颱風肆虐,連日豪雨造成嚴重的坍方,為了遊客安全,
步道一直封閉著,也讓想來探訪史蹟與美景的民眾望穿秋水。
期待多年的霞喀羅國家步道,今年終於整修完成了!為了配合步道的重新開放,描述霞喀羅古道歷史的《霞喀羅古道:楓火與綠金的故事》也同時出版。希望大家在走進霞喀羅古道之前,能夠
先看看書,了解霞喀羅的故事。如此具有歷史深度的旅程,會讓你的每一個步伐,每一次凝視,都有加倍的感動。
最好的懷念與感謝,就是讓我們一起回到三百多年前,一起走進山區,去探訪泰雅族故鄉,分享他們千里迢遙拓展生活空間的豪情和艱辛的過程,感受他們面對外來統治者的抵抗和悲情。在這個被視爲溪頭杉林與奧萬大楓紅綜合體的霞喀羅古道上,輕鬆的健行,盡情的品嘗自然與歷史的芬芳吧。
附錄二:
霞喀羅古道全線22公里,雖說步道中多數路段為平緩路線
適合族群:全段-有中級山岳、百岳登山經驗者
新竹霞喀羅古道步道介紹
新竹霞喀羅古道生態
新竹霞喀羅古道歷史
這條互通有無的原住民獵徑,在日治時期成為「理蕃道路」。
一路從泰雅族人通婚、打獵、遷徙的聯絡道,日治時期的警備道到被開發為林務局的第一條國家級步道。
為什麼要叫”霞喀羅”古道
霞喀羅古道命名#1
霞喀羅之意
泰雅族為全台原住民分布最廣的一族,從南投、苗栗、新竹皆有泰雅族部落。
霞喀羅古道命名#2
養老之意
養老段步道的命名由來,與年老想好好休養意思並不一樣。
新竹霞喀羅古道亮點推薦
新竹霞喀羅古道亮點#1
霞喀羅古道楓紅
霞喀羅古道又被稱作霞喀羅國家步道,這個全台第一條國家級的山野路徑在每年秋季時吸引了許多登山客前往。
新竹霞喀羅古道亮點#2
日據時期駐在所
新竹霞喀羅古道亮點#3
白石吊橋
搖搖晃晃的狹窄木橋—白石吊橋,距離養老段登山口距離為8.2km,沿途會先經過竹林區接著到馬鞍這一段一路從綠、黃、橙、紅的各色楓葉,在秋冬不同的氣溫下將它們催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